紅木資(不正經的睡前故事)源匱乏的思考

  • A+

檀香木架幾案

印度當地人艱難地從深山老林中扛出紅木

紅木怎么啦?

為什么提出這樣一個似顯沉重而憂慮的話題?

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宏大重建后,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博物藝術館,其中設有中國古典家具專題展館。這明確地宣示了古典家具是中國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之一部分,充分肯定了傳統家具文化的重要地位。

有著600年輝煌傳統的中國古典家具,今天站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振興是我們的期盼。怎樣才能振興?則需要我們多方面的去努力思考求索。

如果說,過去的20年是中國古典家具被人們重新認識和興起收藏的年代,那么今后20年古典工藝家具會廣泛被人們喜愛、使用和收藏,這將是古典工藝家具春暖大地的時代。

那么,作為古典家具的物質載體,紅木能支撐這個發展的需要嗎?

讓我們將視線轉向過往和當今,看一看那讓我們驕傲又令人擔憂的紅木,究竟走過和將要走過什么樣的歷史過程。

瀕危的紅木

古典家具也稱貴木或硬木家具,習慣籠統稱為紅木家具。紅木從來就是一種貴重而緊缺的家具用材。

自明代隆慶、萬歷年間開放海禁后,皇家派官員赴南洋采辦木材,私商販運也應運而生,經過掠奪性的采伐,到明代末期,南洋各國的優質木材基本被砍伐殆盡。這些木材大部分存儲在皇家倉庫,一部分囤積在私商手里。到清代前中期,皇家還從私商手中重金收購貴木。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司庫奏請買下外邊看到的紫檀木三千余斤,每斤價銀二錢一分,經怡親王回明內大臣海望,準其買用,欽此?!蔽覀兛吹?,清朝大內購買紫檀木需皇帝御批,而且價錢已高得令人咋舌。清代中期以后,由于紫檀木的緊缺,清廷中形成一個規矩,即無論哪級官吏,只要見到紫檀木,決不放過,悉數買下,上交皇宮或各地皇家工廠。至清代后期,各地私商囤積的名貴木料也全部被收買凈盡,至此,紫檀木的來源基本斷絕。

明清數百年間,以黃花黎(亦稱黃花梨)和小葉紫檀為代表的貴重硬木,主要用來滿足皇家宮廷和王府貴族的需要,民間富商大賈、名門望族及文人墨客也熱衷使用,并引以為貴。

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珍藏的明清宮廷家具精品有8300多件(套)。而在漫長的歷史流通中,原數則數倍于這個數量。明清宮廷家具來源,主要有宮內造辦處修造,官府采辦與外地進貢。在造辦處檔案中,常有記載,皇帝看過家具設計圖紙后提出修改意見,準作小樣,小樣呈皇帝御覽后方可施工。在清宮檔案《進單》中記載,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各地進貢紫檀、黃花梨家具共計150余件(套)。從雍正至乾隆兩朝貢檔所記,幾乎年年如此。

宮廷風盛,必上行下效。明清兩朝各王府、貴族、權臣,也都講究在自己的各處府院大宅中制作貴木家具,成龍配套,奢華鋪張,儼然如小宮廷,所耗木材不計其數。除外,有些王府還能不時得到御賞宮中所用木器。筆者信手翻閱便見記載:咸豐皇帝于咸豐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1852年5月17日),賞賜恭親王,“旨將紫檀木寶椅一張,紫檀木宮椅十張,著傳添補墊子送至恭府。欽此?!蓖?月20日,咸豐再次下旨,賜給恭親王紫檀家具47件、黃花黎家具4件、楠木家具1件及金漆、黑漆描金、洋漆描金、紅雕漆等家具,共計61件。恭王府家具后廣泛流失,僅其中兩批,一批64件家具在京郊戒臺寺,是1884年恭親王被慈禧皇太后撤職后,借養疾為由,隱居戒臺寺時帶去的;另一批33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1983年經一位至今不知其名的收藏家以臺灣東吳大學名義賣給臺北故宮博物院。以上這兩批家具,大部為清宮造辦處制作的紫檀、黃花梨家具。

明清兩代如此海量的貴木家具消耗,早已成為紅木資源難以承受之重。我們從代表性木種替換中可見端倪。明中晚期至清初,明式家具首選用材為黃花黎,可謂珠聯璧合。明末黃花梨匱乏,清前中期采用紫檀木,清式家具鼎盛。至清中晚期,紫檀匱乏,老酸枝木起而代之,北方稱酸枝為紅木,此后紅木家具盛行。

那紅木匱乏之后呢?這是很難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殘酷地擺在我們的面前。